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積極響應關于“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的號召,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資料圖)
近日,趣丸科技聯合廣東科技學院、高州市木偶戲傳習所開展主題為“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公益項目,一起揭開茂名高州木偶戲神奇的面紗。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
茂名高州木偶戲,也稱“傀戲”、“傀仔戲”,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茂名高州木偶戲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茂名高州木偶戲,源于明朝,是一種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它結合了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故事情節豐富,人物形象生動,深受廣大觀眾喜愛。木偶的制作是茂名高州木偶戲的一大亮點。工匠們以精巧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眼光,將木頭雕刻成各種形態各異的木偶,每個木偶都栩栩如生,充滿藝術魅力。這些木偶不僅有豐富的形象,還有各自的配件,如樂器、兵器、家具等,幾乎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高州木偶戲進入了鼎盛時期,木偶戲班發展到兩千多班,年演出一萬多場,成為廣東演出單位中演出劇種最多的文藝團體,盛極一時。但是進入九十年代后,隨著電視走入農村各家各戶,木偶戲的觀眾數量銳減,木偶戲由盛轉衰。2006年,高州木偶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單人木偶戲也迎來了轉機。
梁東興:木偶戲不僅需要傳承還需要創新
“因為熱愛,傳承從未被停歇。正是木偶師傅堅守著這小小的一方舞臺,不讓木偶戲有失于歷史洪流中;也如一杯陳釀,歷久而彌香。”
年屆古稀,卻依然唱腔遒勁、十指靈動。“一個人”的舞臺之下,是梁東興近半個世紀的勤進累功。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單人木偶戲代表,梁東興師傅自小師承父親衣缽,從事木偶戲50多年,全面掌握了單人木偶戲唱、念、做、打的表演技藝,并在傳承表演技藝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表演特色。
“木偶戲的傳承與創新需要多方的支持,一是大家共同的努力、二是政府相關政策的扶持以及有后代傳承技藝。”梁東興師傅表示。在傳承方面,梁東興師傅每周都會去學校教學,收徒弟。在創新方面,他在表演技藝上結合時代特點形成新的特色。因此,木偶戲的傳承不僅需要從業者的堅持,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傳播。
AI技術助力非遺玩出新時尚
近年來,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探索實踐,非遺發展逐漸轉向創新融合,信息技術的高速更迭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逐步進入數字化時代。大量非遺項目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更加時尚、新潮的方式展現在大眾面前。
作為創新型科技企業,趣丸科技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功能,將非遺文化融入“線上+線下”的產品中,邀請廣東科技學院的設計學院的學生將原來傳統的木偶戲重新設計包裝,制作成公益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作為木偶戲文化延伸的一種特殊形式,能夠使不同的元素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讓木偶戲文化的傳承更具有立體感和層次感。有利于大眾深入了解木偶戲,更廣泛地傳播木偶戲文化。
同時,趣丸科技將與高州市木偶戲傳習所展開深入合作,利用趣丸科技自研的“虛擬數字人像技術”,以AI技術,把傳統木偶戲的精髓展現在大眾面前,創造更多非遺文化傳承的新業態和新場景,真正地讓木偶戲“歷久而彌香”。
趣丸科技高度重視文化強國建設,未來將積極發揮創新型科技企業優勢,堅持以守正創新傳承非遺,以公益項目賦能推廣非遺傳承,為實現文化繁榮、建設文明強國貢獻趣丸力量。
(以上圖片由趣丸科技授權中國網財經使用)
下一篇:最后一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積極響應關于“引導社
出品|虎嗅汽車組作者|李文博、周到編輯|周到頭圖|何小鵬微博如果有
新華全媒+|濕地碳儲量估算填補長江源科研空白-集水土和植被等樣本,測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25日發布消息稱,截至7
圖為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國宏在開幕式上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