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海,大家習慣性地加上“公園”倆字。作為現存歷史上建園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典皇家園林,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北海公園深受諸多市民的喜愛。北海公園的古建筑較多,比如智珠殿、閱古樓、永安寺、先蠶壇、畫舫齋、西天梵境等,都是游客喜歡去的地方。但是,北海公園的一些古橋常常會被游客忽視,走近這些古橋,聽聽它們的故事,不由感慨這座昔日皇家園林深厚的歷史底蘊。
【資料圖】
永安橋前身為太液橋
走進北海公園南門,瓊華島上正襟危坐的白塔迎接著八方來客,山前一池亭亭玉立的蓮花頗為提氣,一座石橋連接起了塵世與梵境。這座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后)至元三年(1337年),最早是以木結構為主,因這潭碧波曾用名太液池,橋也就稱為太液橋。太液橋還有一個更為美麗的名字——堆云積翠橋,石橋兩端的高大牌坊上,分別寫著“堆云”與“積翠”。位于北岸的堆云牌坊與艮岳園遠道而來的艮岳石相伴相守,這些艮岳石實名太湖石,因“皺、瘦、透、漏”的美學特點,在歷代文人雅士眼中展現出了自然與園林之美。這些太湖石被堆砌組合,點綴園林,又如靈芝祥云送出美好祝福,于是有了“堆云”之詞。與堆云牌坊對應的是南岸的積翠牌坊,“積翠”之意同樣來自園中景觀。首先整座園林便是綠色的世界,如天宮造化的一塊翡翠,而與積翠牌坊緊鄰的團城更是這塊翡翠之上的綠意高潮。瓊島象征“蓬萊”,團城象征“瀛洲”,中海里的犀山臺象征“方丈”,北海的水面是“太液池”,對于仙人居所的瀛洲,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們將其用綠植點綴,筑城高臺,與蓬萊相望,那充滿綠意生機的瀛洲正是聚集了生機之所,迎合了“積翠”二字。
永安橋
可以說,橋與牌坊是一整體,也經歷了變遷,至于何時改為石橋,在《北海景山公園志》中可以找到答案:“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十日,拆卸堆云積翠橋一座,改建轉彎石橋一座,拆挪堆云牌坊一座,拆修積翠牌坊一座。”簡短的記載,傳遞出了不少信息。乾隆八年,堆云積翠橋由木橋改為石橋,外觀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形成了如今三曲折三孔拱券,長85米,寬7.6米,兩側漢白玉望柱48根,建筑面積709平方米的樣式。此外,積翠牌坊進行了“拆修”,堆云牌坊進行了“拆挪”,一個“修”與“挪”又傳遞出了新的信息,也就是說北岸的堆云牌坊位置發生了變化。
為何會發生變化,是因為那里又誕生了新的建筑——永安寺。這座依山而建的寺廟建筑群建于清朝順治年間,因寺名,石橋也有了新的名字——永安橋。有趣的是,這藏于皇家御園的永安寺,卻因為一對石頭獅子聞名于民間。“永安寺的獅子頭朝里”形象生動地調侃那些“調炮往里打,不分里外”的另類之人。究其原因是因為,寺門前的石獅子確實與眾不同,別家都是背靠大門臉沖外,這對兒卻是臉朝內,直向大門。其實,這對獅子真正的歸屬并非永安寺,而是這永安橋與堆云牌坊,它們與積翠牌坊前的一對石獅子才是一家,“兵分南北”保護著永安橋。
淾祥橋看著不像橋
北海公園東門的陟山門隔絕著人間煙火與御園春色。門外的陟山門街成了買賣街,不單直通景山公園,街中還有賣干果、排叉、點心、小吃兒的店鋪,聚集了不少人氣,烹出了不少百姓人家的生活之味。門內則是另一番景象,走過陟山門石橋,迎面便是守著智珠殿、護著半月城的智珠牌坊,牌坊上的裝飾、花色、規制、點綴均獨具特色。往北沒幾步,乾隆皇帝專門為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陰”留詩留物的御制碑便坐落于此。
可別小看剛剛走過的陟山門橋,它的歷史同樣可追溯到元朝。據《輟耕錄》記載,元至元年間此橋就已經誕生,大體規模為“長七十六尺,闊四十一尺半”。與眾不同的是,曾經的石橋除了承擔走人過車的任務外,還因為一條引水渠,肩負起了景觀水景的供水任務。水流通過水渠引到瓊華島后山,儲存在水池之中,利用高低落差,通過山前龍口噴出。這不免讓筆者聯想到了與北海公園為鄰的故宮御花園堆秀山也有類似的“水法”設計,而在西安門附近曾經出現過的兔兒山也有運用水法造景的記載。如今在“瓊島春陰”碑的近旁,正好有一對兒殘存的龍頭狀建筑構件,會不會就與曾經會噴水的龍頭有關呢?
石橋在乾隆五年(1740年)被改建成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磚石結構三孔高拱券橋,位置向南稍有挪動,因為曾經的“水法”已被廢棄,所以水渠并沒有增設。如今的陟山橋長32米,寬7.1米,建筑面積311.62平方米。橋基礎部分為花崗巖砌成,牢固耐腐蝕,橋身和三孔拱券均為燒制青磚砌成,橋上橋面石、仰天石、44根望柱、41塊護欄板均為青砂石制成。1951年與1974年,陟山門橋分別經歷整修,不單修補了殘缺的望柱和護欄板,也在重要部位利用金屬進行固定,橋面磚石還進行了更新鋪就。
位于北海公園北門處的淾(yǐn)祥橋應當屬于全園最為低調的橋了。雖然按輩分,這座始建于元代的橋當之無愧地排在前列,但因為守著水閘,又是以平橋樣式存在,很多人并沒有重視到它,甚至不少人誤會它只是河邊的一條路而已。不過只要站在側岸,便可以發現橋的存在,雖然橋面經歷多次鋪設整修,但橋基與橋墩的石構件并未更換,敦實沉穩的石礅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牢固感,可見淾祥橋的質量過硬。
淾祥橋
之所以利用如此牢固的石礅,還與古橋以東的水閘有關,這一水閘在筆者的童年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記憶中每到北海公園,均會在淾祥橋上駐足,趴在欄桿上,看著水流通過水閘,因為高低落差而翻起的白水花,水花中經常有魚兒如躍龍門一般蹦起,尤其是紅色的鯉魚,伴著潔白的浪花,甭提多有意思了。這倒是印證了此橋另外一個名字——俯飲橋,對于此橋另外一個名字,有人解讀為便于牲畜俯身飲水之意,然而在這御園中怎會隨意允許牲畜飲水?倒是應和了“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對于此情此景足可“俯飲景中情,仰聆水叮咚”了。而經過歷史專家考證,這一小小水閘居然肩負著皇城水循環的重任,金水河正是從淾祥橋下把太液池里的水引出來的,經紅墻外,流入筒子河中,再經涵洞流入紫禁城里,然后蜿蜒曲折,一路繪制“皇家生活畫卷”。
七折曲橋是翹楚
如曼妙舞姿,如悠揚旋律,婉轉間是匠心獨運,曲折里也有世間滄桑。在北海公園的古橋家族中,除了直來直去,虹架兩端者,也有“百轉千回”展現“萬千風景”的“曲橋”。
顧名思義,曲橋之曲,源自方向之曲折變化,通常以“直來直去”示人的橋梁,通過其間改變方向,而讓行者減緩了前行的腳步,視野中也多了不少風景,且曲橋通常以平橋方式出現,運用在園林設計之中。正所謂“景莫妙于曲”,腳步的放緩甚至駐足,正因為角度的變化和視覺的多元,才有了新的發現,新的感動……筆者認為,曲橋已然跳脫了尋常“遇水架橋”的簡單實用,而更多是為景觀與心境服務的。
北海公園的曲橋家族中,位于濠濮間的七折曲橋最為搶眼,更是曲橋家族中的翹楚。
濠濮間曲橋
濠濮間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北海公園的眾多景點中屬于內斂型,走在公園的游覽路線中,很容易就會錯過它的存在。并非是因為它占地面積不大,而是它藏于公園以東長長的小山之后,正是蘊含了匠心的獨特設計,伴著曲徑繞過小山,一處敞開式的園林映入眼簾,并無院墻,卻因小山環抱之中錯落有致的建筑、水榭、曲橋……組成了一方幽靜的小天地,正因為如此,有朋友喜歡將“濠濮間”寫成“濠濮澗”。
濠濮間的七折曲橋為“曲徑通幽”的意境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北邊小路與畫坊齋相連,通過曲橋則可以來到濠濮間的主要建筑三間榭。曲橋設計精巧,為全石結構的七折七孔石平橋,橋長25.18米、寬2.67米、建筑面積59.22平方米。橋墩為粗青砂石打鑿,橋面每折由三塊長條石順鋪,橋頭加鋪橫條石,橋石欄桿低矮,雕刻簡單鐫空“回”形紋,橋頭有抱鼓石,每側22根石望柱,在折彎處的望柱加寬。
值得一提的是,橋北的小石牌坊既是起點,又是開啟視覺盛宴的序曲,牌坊不大但做工精巧,石質結構簡單大氣,著名“文學青年”乾隆留下墨寶:“蘅皋蔚雨生機滿;松嶂橫云畫意迎。”橫批“汀蘭岸芷吐芳馨”。穿過牌坊回眸間,又一頗有意境的對聯映入眼簾:“日永亭臺爽且靜;雨余花木秀而鮮。”橫批“山色波光相罨畫”。
不要小看這南北兩端的對聯,細細品味你會發現,牌坊以北朝向郁郁蔥蔥的山景樹色,所以對聯中充滿自然生機的內容正迎合了此景,南面因已經步上石橋,眼前的是一片水色,所以對聯中的波光同樣吻合了此意。
(原標題:北海古橋故事多(上))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京根兒
流程編輯:u028
上一篇:滾動:2023護士錄取分數線 溫州護士學校2023年招生分數線
下一篇:最后一頁
提起北海,大家習慣性地加上“公園”倆字。作為現存歷史上建園較早、保
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帶來了2023護士錄取分數線溫州護士學校2023年招
昨晚,一段“男童被打后從5樓跳下”的視頻在網絡流傳。安徽省長豐縣公
1、下個快播就可以看,直接用快播搜就出來了,有國語的。2、很方便的。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6日宣布任命來自中國的徐浩良擔任聯合國副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