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雞蛋上精細雕刻“天壇祈年殿”“綠水青山門頭溝”logo;在鉛筆筆芯上雕出吉他……位于中關村門頭溝科技園的北京精雕集團展示大廳里,一個個美輪美奐的產品在一臺五軸數控機床的操作下得以成型。 成立于1994年的北京精雕集團,從零開始一直堅持精密數控機床自主研發。經過29年的努力,集團成功轉型高端制造業,在打開國內市場的同時,也加快了開拓海外市場的步伐。 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京津冀協同發展。 時間回到2011年。“我們是做機床起步的,設備都是大家伙。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一個車間顯然不夠用,既要搞研發,又要滿足生產,部門之間常常因為搶車間而‘打架’。為了擴充產能,我們還在廠區邊上租了臨時場地,但還是不夠用。”北京精雕集團執行總裁張保全回憶,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均已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企業發展一時遭遇瓶頸。 在北京找不到合適的場地,這家民營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了與北京相鄰的河北。“我們去了不少地方考察,從北京總部到河北廊坊,開車只要一個多小時,而且空間大、成本低。”張保全回憶,集團一口氣在廊坊拿下200多畝土地。 廊坊制造基地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第一批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企業,北京精雕集團將數控機床的生產組裝整體搬遷至河北廊坊,實現了“北京研發、河北生產”,踏上跨越式發展之路,也奠定了公司規模化生產高端數控機床的基礎。目前,廊坊廠區已經成為集團最大的機床核心制造基地,占地規模約15萬平方米,年產8000臺到1萬臺中型精雕機。產品升級、產能提升還帶來源源不斷的新訂單,北京精雕開始展翅騰飛。 “如今,我們數控機床生產的產品已應用到裝飾飾品、醫療器械、汽車電子等多個行業,與市民日常生活有密切聯系。”北京精雕集團黨委副書記徐芝蘭介紹,協同發展帶來的不只是產能提升,還有產品質量。北京總部依托本地科研、人才優勢,全力聚焦關鍵核心功能部件研發,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在此誕生。 在北京精雕集團展示大廳,徐芝蘭拿起兩塊凹凸件兒,輕輕一碰,這兩塊金屬嚴絲合縫,看上去就像一塊整鋼。 她介紹,凹件與凸件之間的縫隙僅有3至5微米,肉眼很難察覺,而這種技術正是由集團研發的五軸數控機床實現的,它已具備了“0.1微米進給、1微米切削、納米級表面粗糙度”的加工能力,技術達到全球頂級水平,也標志著公司邁入世界高端數控機床市場。 在河北嘗到了“甜頭”,北京精雕集團近年來一直在考慮布局京津冀三地實現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今年年底,我們將在天津啟用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基地,位于天津北辰區的廠房占地24萬平方米,正式形成了企業布局京津冀的‘黃金三角’。未來,精雕集團的核心零部件都將放在天津研發,河北整機組裝測試驗證,北京主要承擔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集團總部調度職能,實現三地優勢資源互補。”張保全介紹,這樣不僅解決了研發、生產空間的問題,也為企業后續高質量發展、走向世界舞臺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有力的保障。 聲明:本文由“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公眾號編輯,資料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