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農藥,少用化肥。我們七里海稻田蟹,在整個華北地區市場都能叫得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全都有!”提起稻蟹生態化立體種養,寧河區七里海鎮任鳳村村民杜乃合難掩驕傲。
(資料圖)
“1只成年蟹差不多有2兩半,現在已經長到1兩半左右了。等到中秋節,這批養了近2年的河蟹就能上市,最近幾天可得盯住生長情況。”立秋這天,年過花甲的杜乃合挽起褲腿,扎進田間忙碌著。
世界三大古海岸之一的七里海濕地,是京津冀地區的重要生態資源,素有“天然氧吧”“京津綠肺”之稱。因數千年來海陸變遷積蓄的養分滋潤,這里水草豐美,出產的河蟹青脊背、白肚皮,膏滿黃肥。
杜乃合生活的七里海鎮,毗鄰七里海濕地核心區,這里河流匯聚、臨將入海。鎮村將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協調起來,積極打造“七里煙波,蟹美小鎮”,經濟發展嚴守生態“紅線”,生產出的農產品綠色無污染,帶動鄉村發展,增加農戶收入。
守著七里海濕地這個“聚寶盆”,杜乃合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養蟹了。到2016年年底,他養殖的河蟹已達5000多畝,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蟹帶頭人。他的妻子開了農家院,美味的蟹黃面吸引許多游人入住,兩口子的生意做得紅火。
那時,為發展經濟,七里海濕地里修公路、建公園、搭魚塘,每年約有百萬人次進入,生態系統不堪“重負”,濕地面積縮小,水質變差,野生動植物群落日漸衰微。
為給濕地“療傷”,原七里海濕地公園關停,2017年進行徹底整改,同時,寧河區制定了《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啟動了土地流轉、引水調蓄、葦海修復、鳥類保護等十大工程。自此,6萬畝葦田和3.5萬畝水域得到有效呵護,濕地環境和水質明顯改善。杜乃合和養殖戶們曾忙碌過的那片濕地,現在已成為鳥兒的棲息地,消失10多年的震旦鴉雀、中華攀雀、文須雀翩躚而至。
杜乃合一家響應政府號召,帶頭搬出了濕地核心區,他明白只有生態變好了,養蟹產業才能持續發展下去。再次創業,他承包了生態紅線外的近百畝土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巧妙利用水稻和螃蟹之間的生態關系進行稻蟹混養。
“從此,我們再也不用給水稻噴灑農藥了,因為田間的蟲子正好成了螃蟹的餌料,現在每畝地的收益能達到4000多元。”杜乃合說。
有了老杜的帶頭效應,稻蟹混養很快在七里海鎮田間地頭推廣開來,大家紛紛吃上了“生態飯”。寧河區農業農村委主任任紹輝說:“稻蟹綜合混養每畝平均總收入與同等條件下水稻單作相比能夠提高1倍以上,大幅度提高了土地資源和水利資源的利用率。今年全區稻蟹混養面積達到20.87萬畝,預計中秋節時能實現穩糧增效、稻漁雙贏。”
據了解,七里海河蟹是有名的清道夫,它是雜食性動物,喜歡吃水中的浮萍、雜草和浮游生物等,讓水質更加清澈,而且能夠與魚蝦等物種和諧共生。去年,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水生態環境,寧河區對河道水域人工增殖放流了大批蟹苗,預計今年中秋節到來時,膏肥體壯的河蟹會自動爬上岸,任由游客捕捉,為鄉村旅游增添新樂趣。
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田秀靜介紹,為進一步鞏固拓展七里海濕地修復保護成果,今年以來,寧河區創新制定并完善了七里海濕地保護與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擬在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區建構形成“4321”總體功能體系,即謀劃實施四項生態修復重點工程,三類重點生態產業項目,兩類生態線性工程項目和一個價值轉化研究院,進一步踐行“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
據介紹,寧河區今年著力推進全市首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即“小七里海”項目,在“能感受、不影響;能進去、不破壞;能互動、不傷害”的“三能三不”前提下,通過打造生態場景、生態產品,讓游客有更好的生態體驗,帶來更多生態消費,以農文旅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打通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的路徑。(記者 曲晴)
【中金公司:A股當前位置機會大于風險】中金公司8月16日研報指出,目前
晨光股份融資融券信息顯示,2023年8月15日融資凈買入萬元;融資余額萬
湖南日報8月15日訊(全媒體記者黃利飛)今天,省自然資源廳發布,目前
大地熊:華泰聯合證券關于大地熊開展外匯套期保值業務之核查意見
三星GalaxyZFlip5是三星公司最新推出的折疊屏智能手機,備受廣大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