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王小芊
華泰柏瑞基金的辦公室坐落于鬧中取靜的浦東嘉里城,放眼望去,窗外沒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只有一片由花草樹木構建的自然景觀,令人心曠神怡。低調、穩健是華泰柏瑞基金給人的第一印象,這與公司“行穩致遠”的投資理念不謀而合。
【資料圖】
2004年11月,華泰柏瑞基金正式成立,至今已走過近19個年頭。華泰柏瑞基金曾是市場首批ETF管理人之一,以高質量的資產配置工具聞名市場。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公司旗下各類資產的管理規模超3300億元,其中ETF管理規模超1300億元,位列行業第一梯隊。
今年6月,華泰柏瑞基金在由證券時報社主辦,招商證券、晨星資訊、上海證券、中國銀河(601881)證券和天相投顧提供數據和研究支持的第十八屆中國基金業明星基金獎評選活動中斬獲“十大明星基金公司獎”,并再度蟬聯“三年被動投資明星基金公司獎”,華泰柏瑞鼎利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則摘得“五年持續回報靈活配置型明星基金獎”。
近日,證券時報采訪團走進華泰柏瑞基金,專訪華泰柏瑞基金副總經理兼量化與海外投資團隊負責人田漢卿。從清華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后,田漢卿曾是巴克萊全球投資(BGI)亞洲(除日本)量化團隊的主要負責人之一。2012年,田漢卿加入華泰柏瑞基金,一手建立起公司的量化投資團隊。
今年是中國公募基金業成立以來的第25個年頭。25年的發展歷程有哪些得失?怎樣進一步提升基民的獲得感?如何更好地滿足投資人的需求?公募量化的相對優勢在哪里,未來發展路在何方?采訪中,對于上述問題,田漢卿分享了自己從業25年來的心得體會。
25年得與失
證券時報記者:站在新的起點上,你覺得過去25年來,公募基金行業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田漢卿:在過去的25年里,公募基金業積累了很多很好的經驗。第一,我認為最值得自豪的是,中國基金行業的框架設計科學,發展規范,監管法規也比較完善。25年來,行業穩步發展,沒有出現大的風險。第二,25年來,投資人逐漸從主要投資個股和銀行存款,轉變為比較多地投資公募基金,居民社會財富的投資方式和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2023年6月底,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達到了27萬億元,在國內資管行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第三,在公募行業發展過程中,公募基金產品的銷售渠道也不斷拓展,發展為銀行、券商、互聯網平臺和其他三方銷售機構多渠道并行的格局。此外,基金產品多樣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基金數量破萬只,各類創新產品紛紛涌現;公募基金業在25年間,也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卓有成效。
證券時報記者:過去25年來,公募基金行業有哪些方面仍有待提高?
田漢卿:第一,在引導投資人進行資產配置方面可以進一步提升。經歷多年的發展,投資人整體已經逐步實現由主要炒作股票,過渡到大量購買基金產品。但在基金的投資上,資產配置的理念尚未形成,仍存在看重短期投資業績,追逐明星產品的現象。行業的下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引導投資人進行適合自己財務狀況的資產配置,爭取獲得相對比較穩健的中長期收益。
第二,公募基金產品投資策略差異化上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基金產品的多樣化,為投資人提供不同的資產配置工具,是行業進步的表現。但近幾年產品數量快速增加,復制產品、投資策略同質化的現象也趨于嚴重。大量復制產品的存在,會影響整個公募行業的運行效率。
第三,就是大家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雖然公募基金整體的年化投資回報率比較好,但基民的整體投資獲得感不強,“讓投資人賺到錢”也是基金管理公司特別想實現的目標。
為做“難而正確的事”
建立激勵機制
證券時報記者:“基民不賺錢”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田漢卿:客觀來講, “基民不賺錢”這樣的問題通常出現在股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2019年和2020年,有不少股票基金產品是為基民賺到錢的,而且有些股票基金的收益很高。2021年基金的表現出現分化。進入2022年后,A股股票市場整體下行,股票基金產品負收益的比較多。很多投資人也開始質疑基金公司給基民創造收益的能力。對于這些質疑,我們認為都是正常的,從某種意義上,可以推動市場參與各方對過去投資和營銷行為的反思。
公募基金行業也是一個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在預期投資收益可能比較好的市場階段,往往是投資人比較悲觀的時候,比如國內市場現階段很難銷售基金產品。
所以說,“基民投資獲得感不強”應該是投資人、銷售機構和管理人三個市場參與方行為模式共同作用的結果。投資人往往不愿意在市場低迷時買入,盡管未來的預期投資回報率可能不錯,但投資人往往很難把握這樣的機會。從銷售機構的角度,逆向銷售向來很困難,這是由投資人當前的行為模式決定的。因此,銷售機構也往往只能“順勢而為”,在市場或者基金產品熱度比較高的時候推廣產品,這也加強了基民追漲的行為模式。對于管理人來說,出于生存壓力或者行業競爭的需要,要堅持去做“難而正確的事”是很困難的。當市場低迷時,想要布局的基金往往賣不動;當市場熱情高漲時,如果有大筆資金排著隊要入場,管理人也很難拒絕。這三個主體之間的行為是相互影響的,要打破這個格局并不容易。這也是公募基金管理行業當前面臨的很大挑戰。
證券時報記者:你認為投資人的獲得感該如何提升?
田漢卿:提升投資人的獲得感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一個可能的出路是在銷售環節幫助投資人逐步形成資產配置的投資理念,不再以博取短期高額收益作為投資基金的目標,幫助投資人理解收益和風險是相伴相生的,即有高收益的產品,風險往往也比較高。投資人需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配置基金。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銷售機構、管理人和投資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長時間的積淀,很難一蹴而就。
另外,市場可以給自律性強的基金公司和營銷機構一些“補償”機制來鼓勵他們的行為,可以是監管機構或者獨立第三方機構的評價體系,如果這些評價體系可以識別長期為投資人利益考慮的管理人和銷售機構,建立起公信力,可以對市場起到一定的正面引導作用。如果全行業做“正確”的事,那么正確的事就不難做了。就像田徑比賽,如果搶跑是可以的,那不搶跑的就容易被淘汰。如果可以識別不搶跑的并加以鼓勵,那行業行為模式可能會得到逐步改善。
市場超額收益猶在
只是具有周期性
證券時報記者: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主動權益基金賺錢效應在下降。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你認為該現象是否會成為趨勢,并在未來改變公募產品的格局?
田漢卿:2021年前,市場熱度較高的基金2022年以來多數回調幅度比較大,這部分基金的賺錢效應下降較為明顯,而投資人持有的這些基金產品量比較大,所以感覺上似乎整個主動權益基金的賺錢效應在下降。事實上,A股市場在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1月,在資金的推動下出現局部泡沫,集中投資在少量行業板塊和少量股票上的投資策略已經過于擁擠,導致后續超額收益難以為繼。這類基金不能代表全部的主動權益基金,這其中包括量化指數增強基金。
一部分擁擠度很高的投資策略出現了超額收益的回撤,并不意味著A股市場的定價效率已經大幅提升,無法再產生阿爾法。事實上,任何主動投資策略的超額收益都會有一定的周期性,有時是因為追逐同一投資策略的資金量過大,導致投資策略容量受限;有時是因為市場環境的突然變化。只做多的投資策略如果容量受限,出現崩塌的情況,會拖累整個股票市場,也就是市場貝塔的表現,所有含有貝塔的基金產品的收益都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下,我們容易得出這類基金整體賺錢效應下降的結論。實際上,有人說凡事皆周期,雖然不是這么絕對,但在投資領域也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當前市場環境下,并不是市場沒有阿爾法了,而是需要不同的投資策略來挖掘阿爾法。換言之,2021年前的幾年受到壓抑的主動投資策略或許會在后續的市場環境中有更好的表現。
在公募產品的布局上,當前A股市場被動投資基金和指數增強基金的規模占比仍比較小,基金公司發展被動投資和指數增強投資策略是有必要的。但這并不只是因為A股市場的阿爾法減少了或者消失了,而是主動、被動和介于兩者之間的指數增強投資策略需要相互補充相互制衡,這有助于提高整個股票市場的效率。對提升市場效率有益的產品就理應得到相應的回報和相應的發展。不管主動管理基金產品、被動產品,還是指數增強產品,只要長期有生命力,能滿足投資人的真實投資需求,就應該得到大力發展。
證券時報記者:公募基金在產品布局上如何更好地滿足投資人的需求?
田漢卿:公募基金大多為永續產品,產品布局和開發的一個根本原則,是看這個產品是否具有真正的價值,是否具有長期存在的必要。換言之,是否有利于糾正市場定價的偏差,或者可以為市場提供流動性,能否滿足投資人的真實需求。投資人的需求,一種是投資人自我認定的需求,另一種是他們實際真實的需求。賺錢是每一位投資人的目標,但投資收益和風險是相匹配的。如果不能承擔相應的風險,這個賺錢需求就構不成對這一風險產品的真正需求。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暴露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有的金融機構在營銷一些金融產品時忽略了投資人的真實需求,把不適當的金融產品推銷給了投資人。
基本面量化優勢
有望回歸
證券時報記者:你曾擔任巴克萊全球投資(BGI)亞洲(除日本)量化團隊主要負責人之一。這段經歷為你打造華泰柏瑞基金的量化團隊提供了哪些啟示?
田漢卿:加入BGI后,我是從基金經理做起的,后續也做因子研究,并參與了一些產品改進方面的工作。BGI之前,我的工作經歷主要是項目投融資和短暫的券商股票研究,屬于基本面方面的。剛到BGI的時候,我仍然是基本面投資的思維模式,之后,逐漸消化理解了量化投資模型和量化投資的優勢,在量化與基本面投資的結合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差不多5年的時間里,經歷了多個業務角色的歷練,這些經歷都是我在華泰柏瑞搭建A股量化投資平臺的寶貴資產。
證券時報記者:你目前也擔任公司的量化與海外投資團隊負責人和量化基金經理。自2013年發行首只量化產品以來,經過10年的發展,華泰柏瑞基金的量化投資業務形成了哪些特色?
田漢卿:華泰柏瑞基金是市場上較早開展量化投資業務的公司,十余年的時間里,我們模型也在不斷迭代精進。在中長期基本面量化的基礎上,開發了短期量化投資模型,并搭建了自己的自然語言處理系統(NLP),數據處理上從結構化數據拓展到大量處理另類數據,并同時運用機器學習的方法構建模型。如今,我們同時擁有短期模型和中長期模型,可在投資過程中根據市場環境,以不同的方式結合使用兩種模型。
在量化投資上,我們一直堅持自己的能力圈,并在有把握的情況下拓展能力圈。比如在短期模型的研發上,我們從2018年開始研究,到2020年底完成模型搭建,并開始跑模擬組合,對模型打磨完善。2021年底用公司自有資金和種子資金做實盤投資,在對模型進行實盤檢驗一年半后,才開始擴展該模型的應用。
證券時報記者:你如何看待公募量化投資在國內的發展前景?
田漢卿:由于歷史的原因,公募量化投資目前以多因子的基本面量化為主導,即根據基本面信息,用量化的方法進行投資決策,換手率相對較低,和全市場的主動基本面投資策略差別不大。當然,近幾年,一些公募管理人也開始引入更高換手率的量化策略。
相對而言,私募量化投資當前以換手率較高的短期股票投資策略為主導。私募較高換手的投資策略容量上的制約更大,目前有降低換手率、引入更多基本面信息的趨向。當前公募量化和私募量化在主導投資策略上有較大的差異。
未來的3-5年,我們預期公募量化或將迎來比較有利的市場環境,恢復其超額收益能力,并迎來管理規模的較快增長。公募基本面量化覆蓋的股票范圍廣,且換手率低,其容量可以遠遠高于換手率較高的短期量化投資策略。從投資策略的主動程度上,當前主動基本面投資和被動投資的管理規模均遠高于指數增強的投資策略,經歷了市場波動的投資人逐步認識到量化指數增強基金的優勢,未來量化指數增強策略規模的增長空間也是巨大的。
上一篇:天津發展綠色融資租賃
下一篇:最后一頁
證券時報記者王小芊 華泰柏瑞基金的辦公室坐落于鬧中取靜的浦東嘉里
本報天津8月13日電(記者靳博)近日,在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和天津市金
硅碳負極電池也是未來的方向,現在手機這樣的寸土寸金的空間下,更小的
光陰似箭,不覺間,2023年又已過去了大半年。作為房產業內人士,感覺到
信用卡呆賬欠款9年沒還的處理方式包括向親友借錢暫時彌補漏洞;申請延
X 關閉
X 關閉